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相关 > 正文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怎么解释_王者荣耀杨氏解说

本文目录一览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怎么解释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怎么解释_王者荣耀杨氏解说-第1张-游戏相关-龙启科技

意思是别人了解、认识自己,就好象了解、认识自己的肺和肝一样,如果肺和肝上有毛病,脸色就不同正常,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遮掩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就是内心有什么能量,外在言行举止就会有什么表现,根本瞒不了别人的道理。所以君子要先做到对自己的内心“诚”,不要自欺欺人。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解释诚意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不慎独的人背后无恶不作,等见到诚意的君子后就想去遮掩自己的罪行劣迹,却不知人家一看他就如见肺肝一样,是万万遮盖不过的。

扩展资料:

戴圣:

儒学成就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 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 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学术影响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9]??。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礼记成书背景: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圣

孟子使杨墨滥觞于前,释老推波于后 如何解释?

孟子
英文:Mencius; Meng.zi
名:轲
字:子舆;子车;子居
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生卒:前385年?-前304年?

【孟子概述】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亚圣--孟轲】

私淑于孔子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

坚信人性本善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孟轲最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说:“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为真正的大丈夫

孟轲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学说要点】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年谱】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

凤今名言大全

1、他的笑似春风一场,吹皱一泓秋水,荡得人无酒自醉。 ----《一品仵作》

2、想安定一家而里,需得先治发心那生,建久安他如势,家而里能成长治他如业。 ----《一品仵作》

3、她心悦他时可倾尽一切,想离去时亦可绝无留恋无人能拦 ----《一品仵作》

4、只见得,青竹伞下,少女淡立,烟雨笼了素衣纤骨,凤目轻垂,淡若秋水,一身药香伴了清风。 ----《一品仵作》

5、夕阳将落,余晖染了江天,一线丹霞里坐着巍峨大城。天未暗,城中已灯火点点,青石长街上开尽火树银花,若天河落了人间。夜未至,街上已闻楼船歌舫侬音婉柔,茶楼酒肆、赌坊铺子喧嚣已起,茶香酒香脂粉香漫了长街,过往男子广袖如风,女子罗裙迤逦,渐铺开一幅灿烂画卷,六百年古城繁华。 ----《一品仵作》

6、帐子里静了,火光映着暮青眉眼,光影跃跃,她闭着眼,却显然没睡。烛光暖黄,照得人脸微熏,那唇也红润。暮青皱眉,忽觉那烛火惹人嫌,隔着眼皮跃动,那光好像溪边细碎的波光,又觉那些堵缝的枝叶青草气味太重,好似能闻见松香入鼻。 ----《一品仵作》

7、若她有险,以她为先 ----《一品仵作》

8、山间蛙声传来,夜深人静,暮青枕着步惜欢的胸膛,听着那平稳有力的心跳声,不由心生贪恋,贪恋脸庞下的温度,贪恋头顶轻长的呼吸,贪恋鼻间熟悉的清苦香,贪恋让她安心的他。她想就这样依偎着他睡去,一夜,一年,一生,都如今夜这般安心无扰。 ----《一品仵作》

9、夜色更深,明月照人。

月色在石径尽头,男子在月色当中。夜风起,远一看,月色落了华袖,有些美。细一看,华袖透了月色,有些碎。 ----《一品仵作》

10、天下弃朕已久,唯一女子待朕一心不离,若弃此女而择天下,与负心何异?皇后与天下,非美人与江山之择,乃恩义与权欲私心之择!心若不正,何以修身?君若不正,何以教民?一帝千古,明君大志,岂非冠冕堂皇之谈? ----《一品仵作》

11、汉子却有种血气直往脑门上涌的冲动,“你当老子是冤大头吗?你赢了,三文赢老子三千两!老子赢了,三千两就赢你三文?”

他不觉得他压的筹码少了点?

暮青挑眉,“三文也得你赢了去才算你的。你若不能赢,我押三文或押三千两,对你来说有区别吗?”

汉子闻言,心头腾一下冒了火,“敢情你小子觉得自己一定会赢,押三文还是瞧得起老子?”

“我是瞧得起那三文。”暮青稳稳坐在椅子里,目光诚实,“对我来说,三文钱够买三个馒头,三餐温饱。所以,三文钱我也没打算让你赢走,我的还是我的。”

“……” ----《一品仵作》

12、此案,须结,哪怕这有违她此生之愿。

那一刻,她懂了何为政治,何为牺牲,何为保全。 ----《一品仵作》

13、河床沙如雪,前路深寂寥,他踏沙行远,如孤行的狼。 ----《一品仵作》

14、“今夜除岁,难得相伴,外事先放着,好好过个年。我……好些年不曾如此了。”

好些年。

过了今年便十九年了。 ----《一品仵作》

15、这一身污名有何妨?不过是天下笑我,我笑天下。 ----《一品仵作》

16、男子忽然一怔住,山风摧着那华袖,震动莫名。那眸底,刹那褪了深沉,褪了摄人,褪了探究,亦褪了审视,不见慵懒,不见春意,只见星辰漫了眸,温柔遮了天。 ----《一品仵作》

17、步惜欢走来暮青身边,低头笑望她,那笑如一场繁华梦,闯入她清冷的世界,如此直接,措手不及。 ----《一品仵作》

18、原来,世间许多事的滋味都可不同,不足道的成了厌烦的,厌烦的成了欢喜的,一切皆因心里住了她。如同此时,才被她气着,又觉得欢喜,她总能将他的情绪影响至此。 ----《一品仵作》

19、他满足不了她?

“只有尸体能满足我。”暮青接着道。

“……”步惜欢又愣住,这回连那危险笑意都僵了。

“我有恋尸癖。”

“……”步惜欢闻言,僵着的笑意都似产生了裂纹。

“开玩笑的。”暮青面无表情地欣赏了一会儿,淡道。

“……” ----《一品仵作》

20、作为一个过来人,没什么经验之谈,世上压根就没有一种能为所有人指路的经验,经验往往只是自己的。

只有一句话送给高考党们——如果你坚信高考能够改变命运,请再坚信一点儿!如果你坚信大学不能决定人生,也请再坚信一点儿!

在我的经历当中,不乏有试图用千百个例子教育我,试图帮我走上正轨的人,我会告诉他:你我不同,人有追求自我的权利,不要劝别人走你认为对的路,不要试图同化别人。哪怕有一天我真的跌倒,证明我错了,那也必须得是基于我自己的经验领悟出来的,而不是基于你的。我的路我走,你的人生你做主,多谢善意,切勿干扰。

当然,这是我的道理,不认同的,尽管骂声扯淡,信自己的吧。

21、河面上画舫烛火点点,柳枝里洒丝丝浅黄,照见少年背影飘摇。

烛光浅淡,人面模糊,但对暮青来说已足够。

风拂来,摧打了柳枝,六月初夏,忽有风雪来。那风雪含恨,凌厉如刀,惊破夜色,刺人喉咙。 ----《一品仵作》

22、“听说沈小姐病了好些年了,想来这病并非急症,不会忽然夺了你的命。既如此,你今夜能说就说,说不了就在庄子里寻间客房歇下,明儿好些了再说。只要病不死,病情就总有好些的时候,那时再说也可以。”

“哦,对了,既然你与陈小姐情同姐妹,誓要祸福与共,那想必在陈述你们之间的戏言内容时,你不会故意捡着轻巧的说,好让自己看起来善良又无辜,而她糊涂又心恶,是吧?” ----《一品仵作》

23、人要活着,才知苦难。 ----《一品仵作》

24、世事怨天怨人易,责己醒己难,何不择易事而行? ----《一品仵作》

25、新坟前,暮青未哭,亦无话,只是跪着,从天黑到天明,仿佛从前世到今生。 ----《一品仵作》

26、“嫌犯自有朝律惩戒,律法公正,不惧嫌犯一坐。我给杨氏看座,因她乃边关将士的遗孀,我敬她这八载年华,孤身教子,含辛茹苦。敬归敬,错归错,一事归一事。”暮青道。 ----《一品仵作》

27、人生在世,总有理想,贩夫走卒,帝王将相。就像每个帝王都希望能成为明君一样,我只愿我能不负一生所学,求一世天下无冤。 ----《一品仵作》

28、他余生的寂寞孤苦,非她一句抱歉可以弥补,说了又有何用? ----《一品仵作》

29、天下如棋,是输是赢,我都陪着你。

输了,无非是从这悬崖上跌下去,

纵是粉身碎骨,他的尸骨旁也会伴着她的。 ----《一品仵作》

30、“不能就放我下来!描述能力低还想和我搭档盲推,拉低我的正确率!”

呼延昊笑容忽裂,恶意化作杀气,总有一日,他要宰了这小子! ----《一品仵作》

关于凤兮的名言
凤兮凤兮

愿求凰兮

凰之不得

于翼孤飞

顾宝贝:

‘愿把春情付落花,

随风冉冉飞天涯。

君能识破凤兮句,

去妇当归卖酒家。’

傅君颜:

‘当垆文君貌如花,

不负琴心奔天涯。

负笈遍寻知心伴,

卿须怜我尚无家。” ----兰芝《亲爱的爱情》

凤兮凤非无凰

山重水阔不可量

梧桐结阴在阴阳

濯羽弱水鸣高翔

愿把春情付落花,

随风冉冉飞天涯。

君能识破凤兮句,

去妇当归卖酒家。

愿随君去

凤兮凤兮笑孔丘,贤哉贤哉乐颜回。

若有来生,我愿为鸟,背若泰山,翼若天云;若有来生,我愿为鸟,扶摇万里,水击三千。

徙于南冥的永恒,以傲然之姿俯瞰;亦若凤兮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清自有知然遗世独立。

无意于利,无所谓争。人生的美丽,不在于息,而在于徙。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凤求凰》

《凤凰吟》

宋浩浩

我思凤凰,乃在四海之外名山之上。

金辉赤羽映扶桑,衔云昆仑九天翔。

韶乐翻飞世外曲,仪来舞罢采朝阳。

梧桐锦秋霓千尺,鸾电腾举万丈光。

和鸣琴瑟今还巢,凤兮百代求其凰!

追日此去五百年,浴火涅槃引龙骧。

古来蚩炎连一宇,虹翼迢迢安四方。

仙台晨饮东流水,青冥夕洒碧海烟。

扶摇回首三山老,凤凰一梦同天长! ----宋浩浩《宋浩浩诗歌选》

凤兮凰兮,

何时复西归,

翙翙其羽振翅飞,

月落梧桐生荆棘,

不见凤凰兮使我双泪垂。

凤兮凰兮,

何时复西归,

明明其羽向阳飞,

四海翱翔鸣即即

失我君子兮使我中心如沸。

凤兮凰兮,

于今复西归,

煌煌其羽冲天飞,

直上九宵睨燕雀,

开我枷锁兮使我不伤悲。 ----萧楼《流水迢迢》

鸠兮佞兮,何占鹊巢。

凤兮飞兮,无处归乡。

明日兮,已无明日。

岂无太平,扶苏已亡。 ----书海沧生《昭奚旧草》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 ----王勃《寒梧栖凤赋》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王者荣耀《王者荣耀》

风兮凤兮思故乡

遨游四海兮求其凰 ----《琴诗》

凤未识鸾兮,见情之戚戚,鸾欲得凤兮,乃心之凯凯。 ----无心子《金雀记·作赋》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庄子·人间世》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司马相如《凤求凰》

凤兮,凤兮,不羡碧梧不慕醴,此生惟愿归山林。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孽尾永为妃。 ----司马相如《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司马相如《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 ----司马相如《凤求凰》

一梦轻丝若为真,吾与烟花绽年华,曲忆怅惘凤兮情,破蛹化蝶,愿为花开舞流年。

九五尊,凰飞凤兮少难得,枝枝又蔓蔓且绕朱城。

三六等,低如蝼蚁情最真,朝朝又暮暮才识人心。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司马相如《凤求凰》

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司马相如《凤求凰》

有关战争的古今名言和人物大全
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2、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3、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4、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5、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张藉

6、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7、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9、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1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5、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6、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17、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18.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孙子 行军第九

19. 当一方的士气有如神助时,通常他们的敌手将无法抵挡色诺芬(希腊将军,历史学家)

20. 战争中,金钱远比武器更重要。修西得底斯(希腊历史学家,著有一部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批评史)

21. 遗弃,将比屠杀更能刺痛你的敌手维吉休斯

22. (战场上)英勇胜过数量维吉休斯(古罗马军事思想家,写出西方最有军事影响力的巨作《罗马军制论》!同时,是他发明了跳马这个体操项目)

23. 你要和平,那就准备战争!维吉休斯 (他最有名的一句话了)

24. 过于的安分守己,会磨灭既伟大又高贵的进取心!塔西佗

25. 即使是最勇敢的人也会被突然而至的恐怖所吓倒!塔西佗

26.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王昌龄

27.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刘伯承

28.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29.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30.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31.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32. 血战乾坤赤。杜甫

33.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34.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35.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35. 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古今 》

36. 我宁愿在岁而不是在或岁发动战争。希特勒

37.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38.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孙子 兵势第五

39. 决断力与谨慎,是一个将军必备的才能!塔西佗

40. 无穷的金钱是战争的原动力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著作家)

41. 战争才能带来和平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大哲学家,科学家)

42. 兵者,诡道也孙子 始计第一

43.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 谋攻第三

44. 伟大的帝国不是建立在胆怯上!塔西陀(古罗马元老院议员,历史学家)

45.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46. 让一切成为礼品,并期待那作为胜利奖赏的棕榈叶吧!维吉尔

47. 劣质的和平比战争更糟糕!塔西佗

48 英勇,即是蔑视死亡和痛苦!塔西佗

49. 真正的勇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严格的训练和铁一般的纪律造就的

50. 雅典人呀!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发表演说了,对于真正的勇者,寥寥数语即可!希波克拉底(希腊医师,医药之父)

51、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52、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53、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54、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55、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古今名人谚语大全

1、生活就是战斗。 -- 柯罗连科

2、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5、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6、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7、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9、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 爱因斯坦

1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11、私心胜者,可以灭公。 -- 林逋

12、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1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1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 布莱克

15、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雪莱

17、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 秋瑾

18、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19、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20、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 -- 冯学峰

21、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程颢

22、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23、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2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26、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 方志敏

27、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28、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 -- 拉罗什福科

29、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30、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31、人的理性粉碎了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 -- 海涅

32、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 赫胥黎

3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34、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3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

3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39、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40、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 普希金

41、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 朗费罗

42、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 高尔基

4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4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 列夫托尔斯泰

4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46、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4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48、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 罗曼·罗兰

17、不怕慢,就怕站。

1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0、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3、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24、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25、无事不登三宝殿。

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7、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1、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3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33、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3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37、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38、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3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4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41、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

42、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

43、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4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

45、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

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

47、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

48、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49、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50、多行不义必自毙。

51、家丑不可外扬。

5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5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54、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55、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6、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57、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58、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59、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60、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61、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62、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63、天上掉下馅饼来。

64、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65、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66、挂羊头,卖狗肉。

67、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68、猫哭老鼠假慈悲。

69、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70、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1、满招损,谦受益。

72、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7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74、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75、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76、满瓶不动半瓶摇。

77、好汉不提当年勇。

78、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79、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80、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81、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8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83、学文化,从字母开始;讲文明,从小事做起。

8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

8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86、上梁不正下梁歪。

87、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88、人心齐,泰山移。

89、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90、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91、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92、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93、办酒容易请客难。

9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95、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96、树挪死,人挪活。

97、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98、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99、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100、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我国古代画家的名字和代表作

  先告诉你到元朝的。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著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29集 黄巾起义 音频(解说词)

第29集:黄巾起义

公元183年的冬天,东汉京师洛阳异常寒冷,夜深人静时分,司徒府衙大门的灯笼在凛凛朔风中剧烈摇曳,几个鬼魅般的黑影忽然出现在高墙下,迅速涂抹勾画一番,又倏然消失在沉沉夜色中。黎明时分,巡逻的卫士惊悚万分,京城各大衙门的外墙上,竟然不约而同的出现两个醒目的白色大字—甲子,随着一场遍及洛阳城的大搜捕,东汉末年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洗衣机和里买吗,这是东汉晚期流传的一首歌谣。小麦还在生长,大麦已经成熟,在田间收割的只有妇孺,男人们都在西北边地服兵役,基层官吏自备车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诉无门,只能含泪吞声,私下议论。歌谣中提到的胡,是指居住在西北边疆的羌人,国家有边患,男儿服役从戎、保家卫国本来是寻常之事,但是东汉后期的西北兵役为什么会让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声载道呢。

公元一世纪后期,东汉军队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人,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彰显大汉王朝的威名。但在与西北羌人部落的角逐中,却没有取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绩,在东汉中期直到东汉灭亡,战争反反复复始终不断,旷日持久的对羌战争成为东汉王朝始终无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给黎民百姓带来无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边关,妇孺劳作田间,还得负担巨额军费和多如牛毛的杂税。战争之外,东汉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演愈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加上连年灾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携幼扶老,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乞食,成为流民。

臧知非: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多数农民丧失土地,要么做地主的依附民,要么做奴隶,要么迁徙逃亡离乡背井,四处流浪,所以流民问题日益严重,东汉覆亡的最根本的原因。

流民,如同滚动的地雷,流动到那里,哪里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小农社会的管理之道,是千方百计反把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农民一旦成为流民,变摆脱了国家管理,很容易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力量,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流民造反的事例。西汉末的赤眉军就是由流民演变而来,东汉后期的流民问题比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时期的流民,已经不再单纯是逐寻口粮的盲流,一种宗教信仰正在悄然改变着流民的属性。

赵凯:流民所到之处就会对当地的社会秩序构成冲击,到人多了以后,他可能会去攻打官府,力量更强大的时候,可能就会和政府展开,像大农民起义的对决性的一些战争之类的东西。位于今河北广宗县县城西北的大柏社村,至今仍有一个方圆约一亩地的大坑,坑的西边有座庙,这就是东汉末年百姓接受法师符水治病之处—圣水坑与灵仙庙,如今在灵仙庙,仅有少数老年妇女还依照旧习前来祭拜。而在东汉末年,一场瘟疫席卷中原,百姓饥寒交加,死亡无数,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从四方聚拢到这里,接受法师的诊治,法师自称是太平道的大贤良师,病人只需跪拜忏悔,服下法师亲手制作的符水即可病除,穷人分文不取,富者交钱多少全凭自愿,不少气息奄奄的病人竟然转危为安,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妙手回春的大贤良师,百姓争相前往接受法师治疗。

赵凯:东汉后期天灾人祸、瘟疫也比较多,有一些懂得医术和巫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给百姓来治病,特别在病人中间有建立起的威信,来投靠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一部分,后来就发展成为像张角那样的宗教首领。

张角冀州巨鹿人,太平道的首领,东汉末年,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扬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十万人之多。东汉末年瘟疫横行,社会腐败,张角在民间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加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赢取百姓的信任,深受瘟疫之苦的百姓在绝望之际,对张角符水治病的方式深信不疑,张角亲手制作的符水已无法供应庞大的流民群体,只能命众徒修建庙宇,自称求来灵仙。并告诉百姓,灵仙在庙旁的水坑里放入了灵药,喝下圣水坑里的水就能治病消灾。东汉朝廷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碗飘着黑色纸烬的符水,给东汉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

太平道用符水疗疾,给老百姓治病,正好是当时广大生活在死亡线上的老百姓生活上的一种需要,正好符合和满足了当时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东汉中后期的广大人民。

在浮水治病的同时,一本神秘的经书更进一步地让百姓对大贤良师的无所不能深信不疑,《太平经》现收录于《正统道藏》第119卷,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又名《太平青领书》,《太平经》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济穷、自食其力、达天下太平为主旨,但多为巫觋杂语。汉灵帝时期,张角得到民间流传的《太平经》,在《太平经》的基础上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太平经》曾两次被献给汉朝皇帝,但第一次献书人被处死,第二次被束之高阁,张角得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并以此为教义创立了太平道。

杨英:张角的《太平经》里面有些什么呢,就是有好多的方术,还有就是宣扬起义,宣扬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太平,这样一种反对贫富不均,反对剥削和压迫,张角呢,他是大量的利用了先前流行谶纬和术数方术这些东西,再加上对于那个美好的世界的一个构想,然后他认为现在的东汉政府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而是末世,然后应该大家起来把它推翻。

这里是位于河北写的广宗县,《太平道乐》在这里已传承了1800多年,现在作为古老的表演曲目,人们更注重它的艺术表达。而它却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舆论发动方式,东汉末年,为了宣传统治阶级的不劳而食、预言社会即将发生大变动的思想,从而煽动起社会上的民愤。张角将《太平经》编为经文,让信徒咏诵,为了使咏诵太平经时整齐划一,富有韵律,增加了管、箫、笙等乐器伴奏,逐渐演变成太平道乐。张角在此掩护下,以打醮聚众,击黄金鼓助威,向百姓大力宣传《太平经》中,关于反对剥削主张平等互爱的观点,派出八名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所谓以善道教化天下。

大贤良师告诉人们,只要加入太平道,就会进入彼岸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里人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食辄令有余,新陈相因。对于已经习惯了了官吏盘剥、世态炎凉的东汉百姓来说,大陆泽畔的这个世界俨然是真正平等和谐的世界,在冥冥暗夜中,张角口中的太平世界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和光明。

卜宪群:《太平经》一书给东汉后期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副理想的蓝图,这个理想两方面,一方面在物质财富上能够得到平均,那么在精神方面上,太平青领书给他们描绘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平等的社会。

这里是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道家始祖老子的故里,老子李耳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清静无为,公元前二世纪前半叶,西汉前期的皇帝们采纳他的学说与民休息,缔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段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绌抑黄老、崇尚儒学之后,儒学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思想,老子和他的政治主张便回落民间信仰,不再被 重视。然而,有谁能想到,三百多年后,掺杂了儒家、阴阳家知识的道家思想,悄然发展为民间最主要的精神信仰,甚至连当朝皇帝也对老子顶礼膜拜。

公元165年至公元166年,汉桓帝曾两次派大臣前往河南祭拜老子,并将老子灵位请回宫中祭拜,老子是清心寡欲的代表,汉桓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荒淫无道的皇帝之一。他祭祀老子是希望像道家学说宣扬的那样给自己留个龙种,汉桓帝御宇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嗣,这成为困扰他多年的一块心病。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他统治时期民不聊生、边境多事,小规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而这些农民暴动往往是打着老子的名义起事的,因此,汉桓帝再三祭拜老子,表示自己信仰老子思想,希望借此能够控制道教信仰,维护皇帝的威望,当然他也希望他的臣民能像老子说的那样清静无为,好让他安心享受人间富贵。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祭祀老子,实际上是承认道家思想的合法性,对道教信仰在民间的迅速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子和道教最终没能给汉桓帝创造出一个龙种,但是,汉桓帝祭拜老子的姿态,为道教的迅速传播开了绿灯。

臧知非:之所以能够利用宗教手段、道团组织组织农民,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当时农民无以维生,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在宗教徒道团中间得到了一定的生活支持。从这点说张氏、如张角、张宝等张氏兄弟,张道陵、也就是说的张天师,他们的政治自觉、组织手段、理论指导,在陈胜、吴广下面经历了这个400年的经验总结,他们已经站在另一个历史层面上,运用所谓的现在意义上的迷信,组织民众实现其政治目的。

张角的太平道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民间宗教,位于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相传东汉人张修曾在这里创立了五斗米道,百姓交五斗米可以加入组织,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张修在徒众中建立起严格的管理组织,俨然成为一个与地方政府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儒家思想曾经是大汉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今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致命的冲击,一个思想混乱的王朝必将陷入全方位的混乱。到汉灵帝时期,太平道势力遍及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地,组织的信徒多达数十万人,就连皇帝身边的宦官、卫士、朝廷大臣竟然也有不少人加入了太平道,太平道、五斗米道即将把大汉王朝逼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赵凯:当时朝廷的已经得到这个信息,有人在宣传太平道,朝廷并不以为然,为什么呢,觉得像张角的太平道,在地方上面它可以安抚百姓,这个正好的地方 政府做不到的,当这个太平道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到非常大,有可能对这个王朝的命运构成冲击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些有识之士,像杨赐、刘陶这样的人注意到了,他会向朝廷报告,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变乱,但有这种可能,一旦发生变乱,这个局势就非常难以掌控了。

杨赐,字伯献,弘农郡华阴县人氏,弘农杨氏是东汉后期最负盛名的一个显宦世家,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担任过帝国的三公,祖孙三代都已正直敢谏著称。太平道势力的迅猛发展并非秘密,但是地方州郡官员玩忽职守、掩耳盗铃,他们因害怕多事而丢掉乌纱帽,因此不愿意向朝廷正式报告。杨赐已经预见到太平道对帝国秩序的潜在危险,在这封急奏中,他提醒朝廷重视太平道的危险之处,也提出了解决方案: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的定。杨赐的判断相当精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庞大的流民群体,张角和他的太平道就成不了什么气候,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也称得上是釜底抽薪的上乘之策,先解散流民,再处置张角等太平道领袖。遗憾的是在此时的汉灵帝正在宫中与妃子们游乐,而大臣们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甚至有的大臣、宦官也加入了太平道,杨赐的奏章没能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视,奏章进入灵帝视野已经是帝国受到重创之后的事情了。杨赐的奏章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却引起了太平道方面的警觉,张角和他的弟弟张梁、张宝明显加快了行动部署,他们按照军事化组织模式,把全国各地太平道徒众分为36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7000人,每方设立一名首领号令部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赵凯:当时这种管理体制,如果地方有了问题就会有问责机制,如果有地方官你不能很好的处理,那么上面会问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的官员他为了防止被问责,要保他的乌纱帽,他宁愿不把这消息向上面报告,其实这些信息到达朝廷、到达皇帝这边是比较晚的。

公元183年,是气候变化相当异常的一年,夏天大旱,庄稼大面积枯死,冬天极寒,北方地区井水结冰厚达尺余,按照当时流行的谶纬,这是国家即将出现变乱的征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首低沉激昂、寓意深刻的民谣,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与此同时京城洛阳及地方官府的墙壁上不断出现白土书写的甲子字样。马元义,太平道大方的首领,张角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此时他正组织荆州、扬州等长江一带太平道徒众向邺城集结,随后又潜入京师,部署洛阳当地的徒众,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成事,起事日期定在光和七年(公元184)三月初五,这一天正是农历甲子年的甲子日。就在太平道的暴动部署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令张角意想不到的事情。

公元184年正月,马元义的弟子唐周临事变节,向官府报告了太平道暴动的计划,东汉朝廷大为震惊,随即宣布京师戒严,关闭洛阳城门,在城内大肆收捕,1000多名太平道徒众被捕杀,马元义被车裂处死,顽劣昏聩的汉灵帝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下令火速缉拿张角等太平道首领,事起仓促,太平道暴动被迫提前,张角派遣快马信使,星夜驰告各方,立即起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黄巾大起义就此爆发,从黄河北岸到江淮两岸,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到处都是裹着黄色头巾的起义军,他们焚烧官衙,捕杀官吏,释放罪囚,承平已久的汉家天下在战火和呐喊中沸腾起来。一位名叫应劭的官员如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八州并发,烟炎降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

王健:黄巾大起义在中国整个封建时代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他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和宗教结合起来的,所以宗教就强化农民战争动员的能力,包括他这种思想的号召力,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持下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蓟州告急、颍川告急、南阳告急,一批又一批的奔命驿马疾驰在通往洛阳的官道上,大敌当前,汉灵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国舅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统帅所有的京畿卫戍部队,在京师洛阳的周围设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个关隘,防止黄巾势力进入,同时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北面的黄巾军,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负责讨伐京师南边的黄巾军。朝廷还下诏,鼓励地方官府、豪强地主招募武勇,协助官军平乱,东汉政府的官军虽然数量不到十万人,但是都属于精锐部队,训练有素,黄埔嵩、朱儁、卢植等又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再加上地方豪强大族的支持,战斗力并不弱。张角的黄巾徒众数量庞大,动辄数十万人,但是里面有很多老人、儿童、妇女,战斗力并不强,而且由于仓促起事,没能完成集结部署,兵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就在战事最为紧张的时候,太平道领袖张角病故,黄巾军士气受到重挫,人公将军张梁成为统帅。十月,南线官军在皇甫嵩的统领下加入到北方战场,黄巾军陷入颓势,十月底,黄巾军与官军在广宗展开决战,张梁的三万黄巾军将士战死,另有五万人在城破之后,投入滔滔清河,河水为之断流。十一月,地公将军张宝在下曲阳战败,徒众十余万被杀。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区35公里外的凌霄山,突兀森郁,人迹罕至,就连当地人都很少知道,早在1800年前,这是曾是给东汉王朝留下千疮百孔的黄巾军寨遗址,保存完好的八角玲珑井,惩治叛徒的水牢,残破的石碑,如今依然能在这深山之处找到当时起义军叱咤风云的痕迹。而就在不远的山下,由黄巾起义演变而来的地方表演,也仅仅只在逢年过节时被民间艺人搬上舞台。抬黄杠、太平鼓、太平道乐,一个时代的声音被后人演绎如此生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一切都化作了这嘹亮的鼓声。从古至今,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曾经惊天动地,曾经呼风唤雨,也都化作了悲亢的音乐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卜宪群:民本思想是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政策、政治要顺民心而不能逆民心,东汉后期的一系列的问题,积累到后期形成了黄巾大起义,应当说是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严重不足,那么政府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民不聊生,那么这样就会为社会的异同势力、其它的组织所利用,我想这也是东汉后期的历史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这里是湖南省长沙市东牌楼,2004年曾在这里出土的一批汉代公文简牍,简牍详细记载黄巾起义所引发的社会动荡,暴乱不但导致社会秩序脱序,也给东汉帝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黄朴华:这批简牍一共发现了400多枚,汉灵帝时期的四个年号,这批简牍上都有,都出现了,刚才看的这枚简牍是一件官府的文书,上面记载就是在湖南南部或者是湖南地区这一块,战事频发,国库空虚,也像简牍上所说的仓空无米,库无钱布,尝粮食没有了,库里的钱和布也空虚了,当地的地方政权应该是已经不稳固了,不稳固了就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买卖、买官。

长沙郡临湘县的县令向上司汇报说,本地连连遭遇战事,仓空无米,库无钱布,地方府库空虚,中央同样如此,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忍痛割爱,把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和马匹都捐了出来,可是,战事刚刚停息,他就迫不及待地让宦官们四处搜刮,为了填补国库空虚,汉灵帝大肆卖官鬻爵,最初只是卖一些无关紧要的低级官职,后来干脆把三公九卿这样的高级官位也摆上了柜台,读书人要想要进入官场,地方官想要升迁,也得先上缴一大笔钱。

卜宪群:汉灵的时候有一个司徒,相当于丞相,这个人叫崔烈,崔烈的司徒位置就是从汉灵帝那里买来的,崔烈回家以后,问他的儿子叫崔均,他说我用钱买到了这个官,社会上对我是什么评价,这个崔烈的儿子崔钧这个人还比较正直,他说:大家对你评价很不好,说你的身上有铜臭,我们讲的铜臭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为什么东汉后期社会矛盾那么激烈,除了广大的一般的农民、普通百姓与政府的矛盾之外,那么其他知识分子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是很对立的,政府腐败,卖官鬻爵,切断了当时士人的晋升仕途的一个途径,你有钱就可以,有钱什么都可以做到,什么都可以买得到,那么大家还要谁为国企做贡献呢、为国杀敌立功呢。

其实比普通官员更应该受到严厉处罚的,应该是宦官,黄巾起义爆发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更加嚣张,侍中向栩、张钧向皇帝进言,称黄巾之乱完全是由宦官引起的,只要把宦官首领们的头颅砍下,挂在南郊兵祸自然平息。灵帝把张钧等人的密奏传给宦官看,结果丢掉脑袋的不是宦官,而是两位侍中。皇甫嵩、卢植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却无法逃脱宦官们的暗算,卢植只因不肯向监军宦官行贿,结果被收入囚车押回洛阳,差点丢了性命。同样是平定黄巾之乱功臣的车骑大将军黄埔嵩因拒绝向宦官行贿,灵帝在听信宦官谗言之后,收走了皇甫嵩的车骑将军官印。宦官依附于皇帝,却最终绑架了皇权,如果一定要打死食盘上的老鼠,那么打碎盘子也许就真的在所难免了。

赵凯:那么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王朝的统治阶级好像是取得短暂的统一,他们结合在了一起,把过去的分割放在一边,然后一起来镇压黄巾起义,解决燃眉之急,但实际上在这个战争过程中和战争以后,宦官和官僚集团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像皇甫嵩、卢植这样一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依然没有摆脱宦官的恐吓和破害,那么在过去需要忍耐,那么到现在就未必是那样了。

官员与宦官之争不断激化的朝廷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国家政治动乱,朝野不振,贤人志士遭到迫害,从而人人自危,天下大乱,黄巾起义主力被剿灭后,余部又继续斗争了20多年,在它的影响下,各地不断发生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了有效进剿黄巾余部,汉灵帝将军政权下放给了地方,官员拥兵自重的局面,加之一些地方豪强在黄巾起义中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上逐渐形成的无数大小军阀,地方势力最终摆脱了东汉政府的控制,形成了各霸一方的局面。这一些时期,除了袁绍、董卓这样的军阀和贵族,曹操、孙坚、刘备,这些无名小卒也逐渐通过黄巾之乱走上了政治舞台。

赵凯:黄巾起义它特别像大地震,它主体虽然被扑灭了,但是它的小规模的力量仍然存在,持续情况从后面记载来看,规模并不小,比如说曹操后来收编的青州兵,还有袁绍在河北也收编的一部分,张飞燕的黑山军也是力量比较庞大的,他们有时候也是打着黄巾起义旗号的。

曹操等人相比董卓、袁绍这些豪强,黄巾之乱后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势力,但是历史却给了曹操第二次机会,公元188年,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余部再次起事,他们在青州集结,人数多达百万,兖州刺史刘岱被杀,曹操接替了兖州牧的职位,对正处于补给困难的黄巾军,曹操一面交战,一面谈判,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这支30余万的黄巾军,另加随军男女老幼眷属100余万人,最终接受了曹操的收编。曹操从中选拔精锐十余万号青州兵,家眷及其携带的农具作为基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由曹操设置屯田,组织生产,为军队作战提供后方供应基地,由此,青州兵成为了曹操独立拥有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这支由黄巾军所组成的青州兵,最终成为曹军势力并发展壮大的基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正浩浩荡荡的拉开序幕。

赵凯:黄金起义虽然没有把东汉王朝给推翻了,但它对东汉王朝老大帝国的打击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么后来东汉的灭亡,三国这种情况出现,都和黄巾起义有直接或者的关系。

黄巾起义之后,这一个经历了400余年的汉王朝彻底滑入了乱世的泥沼之中,朝政日乱,海内困虚,面对这样一个气数已尽的大汉王国,一批批乱世枭雄横刀立马,闯入了了历史舞台,220年,这个曾在世界古代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东方第一大帝国—大汉王朝,随着它的最后一位国君汉献帝被迫走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大汉王朝最终走到了尽头。